新闻hd(高考新闻访谈类阅读指导)

wufei123 发布于 2023-11-16 阅读(684)

高考新闻访谈类阅读指导新闻一:新闻的定义 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或事实的最近变动的报道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是指消息、通讯、访谈、调查报告等报刊常用文体,因为这些文体都具有新闻的特性狭义的新闻指消息。

(消息是新闻报道的主体)二:新闻的特性真实性 准确性 时效性 简明性A.必须完全真实,有真实性 B.新闻要新,有时效性 C.新闻一定要准确,即有准确性 D.新闻要简洁生动,有简明性 E.新闻在价值上是大家关心和需要的,有针对性。

新闻hd(高考新闻访谈类阅读指导)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准确是新闻的灵魂三:文体的特点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基本结构: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a.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b.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c.结语有时可省略。

标题◎特点:准确、凝练、新颖、醒目◎形式:单行标题 多行标题 多行——引题(引标).作用:交待形势,烘托气氛,说明背景等 一:正题(主标):对一则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 二:副题(副标): 副标题位于正标题之后。

往往是次要事实,结果的提要◎主要作用:对正标题补充说明、解释,点明意义导语 a.导语是消息的开头部分(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以凝练简明的语言 b.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 c.写法常见的有叙述式、描写式、评论式、提问式、结论式

主体: a.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和补充,是消息的躯干 b.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 按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 背景背景是指新闻事实的历史状况、周边环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以及内外联系背景材料的分量要适宜。

背景材料的作用:说明性,对比性,注释性①对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进行解释、补充、烘托②与新闻事实形成对比;③使新闻事实充实丰满、解答了读者的疑问并揭示了事物的意义,突出、升华新闻主题;④为新闻注入知识性、趣味性和科学性内涵,有助于读者读懂新闻,大大增加了新闻的厚度,使其更加具有可读性。

结语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有的消息,事实说清楚了,就不需要结尾作用:1.可对全文内容作概括性小结;2.阐明新闻事实的意义;3.升华主题;4.可用带有启发激励性的语言作结;5.可对发展趋势作预测,揭示事件发展的趋势;6.可提出值深思的问题,引起读者的思考。

新闻结构例子:7000余人连续40多小时全力搜救武警福州某部遭受山洪袭击失踪人员(引标题)找到50遇难者遗体 仍有36人下落不明(正标题)新华社北京10月4日电(电头) 在解放军总部机关、武警总部工作组和福建省有关领导的现场组织指挥下,经7000多官兵、公安民警和当地干部群众连续40多个小时的全力搜救,截至4日17时,共找到遇难者遗体50具,还有36人下落不明。

目前,搜救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主体)受19号台风影响,福州地区突降特大暴雨,2日傍晚造成山洪爆发,武警福州指挥学校训练基地突然受到山洪袭击,部队驻用的两幢民房被冲毁,部分学员被山洪冲走(背景) 《广州日报》2005年10月5日。

新闻欣赏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2001年2月19日,袁隆平被授予2000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吗?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人们常提出的一个疑问是: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将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到了当代,农民出身的毛泽东说,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大,吃饭的事情最大。

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疫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那时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农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心,拚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他在1960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

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下课铃声响过之后,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采用常规法培育出来的早稻常规品种正在勾头撒籽,呈现一派丰收景象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连裤腿都没挽,就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

“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个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

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第二年春天,袁隆平把这些种子播种到试验田里,期待收获有希望的新一代稻种,因为系统选育(从一个群体品种中选择优良的变异单株)是一种主要的育种方法,当时许多优良的稻麦品种都是通过这种方法选育出来的。

可是当秧苗发绿长高之后袁隆平发现,它们高的高,矮的矮,成熟得也很不一致,迟的迟,早的早,没有哪一蔸的性状超过它们的前代一种失望的情绪掠过袁隆平心头,但是对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有着深入研究的袁隆平进而想到,从遗传学的分离律观点看,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是不会有分离的,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

今年它的后代既然发生分离,那么可以断定去年发现的性状优异稻株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迟熟……一一做了详尽记录经过反复统计计算,袁隆平证明,这次发现完全符合孟德尔的分离规律。

袁隆平的实践让他发现了真理:既然去年那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长势这么好,充分证明水稻也存在明显的杂种优势现象;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天然杂交稻”,只要探索出其中规律,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稻,也就一定能把这种优势应用到生产上,从而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

后面我们将看到,袁隆平对真理的发现,使他不可避免地必须向国际知名的权威和他们的权威结论发起挑战,这种挑战之艰难往往使挑战者身心俱疲,落荒而去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有人说,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在他决定选择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作为自己的攻关方向时,并不知道世界上已有美国、日本等国的科学家从事过研究,但没有成功。

这无疑是一道世界难题况且,他还得顶着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等权威学者的指责和压力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他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衰退,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明白无误地写在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特和邓恩的经典著作、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科书《遗传学原理》中,由此有人嘲笑“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

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他知道,根据自己直接观察到的一些事实表明水稻具有杂交优势,“无优势”论是没有试验依据的推论,这一推论与自交系的杂交优势现象相矛盾:玉米自交系继续自交不再引起衰退现象,但杂交能产生强大的优势。

而天然的自花授粉植物品系(天然自交系)自交也不退化,为什么杂交却不能产生杂种优势呢?袁隆平坚信搞杂交水稻研究有前途,勇敢地向“无优势”论这一传统观念挑战,从而拉开了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序幕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交优势利用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进行人工去雄,如果用人工去雄杂交,就得一朵花一朵花进行,产生的种子数量极为有限,不可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再一条路就是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母稻”,即雄性不育系,然后用其他品种的花粉去给它授粉杂交,产生出用于生产的杂交种子然而国内外都没有这一先例,国际上有著名学者断言:不可能还有学者认为,像水稻这样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无法应用于生产。

在独立开展杂交水稻研究很长时间之后,袁隆平才从国外资料中了解到,早在1926年,美国的琼斯就发现了水稻雄性不育现象最早开展这项研究的是日本的科学家,当时是50年代此外美国、菲律宾的科学家也相继开始了这项研究。

尽管实验手段先进,但都因这项研究难度确实太大,无法在生产中得到应用袁隆平不打算退却,他很清楚他拥有的有利条件是其他国家科学家少有的:进行这项研究,中国有中国的有利条件,中国是古老的农业国,又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质资源;有辽阔的国土和充足的光温条件,海南岛是理想的天然温室,育种者的乐园;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可以组织科研协作攻关;有党的正确领导,任何困难都可以组织力量克服。

直到今天,袁隆平都对为攻克杂交水稻难关在全国13个省区的18个科研单位进行的科研大协作感慨不已,认为没有这样的大协作,杂交水稻研究决不会取得今天这样世界瞩目的成果1964年7月5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

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6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两年后,袁隆平的一篇论文《水稻雄性不孕性》发表,它证明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袁隆平的发现,开创了世界水稻研究的新纪元,已经被证明残缺不全的陈旧理论从此被历史封存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

科学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的追随者袁隆平坚信实践能发现事实,发现真理,并能验证真理他对中国亿万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稻田中,他一边甩去手上的泥巴一边对我说,农民不富裕谈不到现代化,单产上不去农民就富不起来。

现在我们试验田种的杂交稻每亩产700千克,农民种的亩产能达到800千克甚至更高,因为他们大量采用有机肥还有比这更令他欣慰的事吗?凡是涉及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他都能挺身而出毫不含糊地阐明事实,至于是不是得担风险,袁隆平在所不计。

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这种不顾事实的说法给农业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心头蒙上了阴影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凭着他杰出的学识和无与伦比的实践,用事实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

1992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刊登了袁隆平的来信信中,袁隆平用平和的语气,无可辨驳的事实说,最近社会上流传杂交稻米质太差,有人贬杂交稻为“三不稻”,说什么“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果真是这样吗?我想用事实来回答: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

1976年──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由此可见,杂交水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水稻良种“汕优63”是杂交稻。

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一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的确,在我国南方生产的稻谷中,有相当一部分米质较差,这主要是双季早稻目前积压的稻谷以及历年来粮店出售的大米,大多数为这种早籼稻。

他写道,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一般品质较好,粮店偶尔出售这种稻米时,则出现排长队争购的现象而杂交稻则占双季晚稻和中稻面积的80%左右,产量占90%以上因此,说杂交稻属劣质米与事实不符袁隆平进而写道,其实,杂交稻、常规稻与任何其他农作物一样,品种不同,产量和品质是有差别的,有的甚至很悬殊。

一般地说,大多数杂交稻品种的米质属于中等,其中也有个别杂交稻品种的米质较差,但绝不能以个别品种的优劣来概括一般就这样,袁隆平捍卫了事实也就是捍卫了真理对于不符合事实,严重违背科学规律的事情,袁隆平也以同样的胆识力排众议力挽狂澜。

1993年湖南农村部分地区发生了盲目大面积推广未经品种审定的玉米稻的现象所谓“玉米稻”有这么个来历:某农学院用幼芽浸泡法将玉米的DNA片段成功地导入了水稻,育成了具有某些玉米特征特性的玉米稻,取名“遗传工程稻”。

针对玉米稻存在的较大缺点:株叶形态不好,植株松散,叶片宽长而披,不仅造成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不良,降低群体的光合效率,还严重限制了有效穗数的提高,实际产量并不高为此袁隆平撰文“对大面积推广玉米稻要持慎重态度”,在这篇文章中,袁隆平郑重建议对此要持慎重态度,应严格按照推广农作物新品种的科学程序办事,绝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先行小面积试种示范,待确证在当地能获得高产后,再大面积推广。

湖南省农业厅以最快速度向全省有关部门发函,转发了袁隆平的这篇文章,及时避免了湖南农业生产的大滑坡,稳住了湖南的粮食总产量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在一次电视台举办的活动上,主持人问作为特邀嘉宾参加活动的袁隆平是不是也做梦,梦见过什么?

袁隆平尽管是一位世界级的伟大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凡人,当然要做梦他高兴地回答:他曾经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稻穗像扫帚那么大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不过这极具夸张的梦想,正在走向现实1986年,袁隆平在总结国内外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已掌握的新材料,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

在他的著名论文《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中,科学地将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列为主的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优势利用,再到一系列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三个战略发展阶段若将杂交稻强优组合的优势固定下来,就可以免除年年制种,成为一系法杂交稻。

作为世界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客观地分析了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并把这些缺点概括为“三个有余,三个不足”:前进有余,后劲不足;分蘖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结实不足他组织助手和同行,从育种与栽培两个方面,采取措施解决。

他主持的“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课题通过了国家“863”计划论证,正式立项开展研究,袁隆平担任了国家“863-101-01”专题的责任专家1995年,两系杂交稻基本研究成功,被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科技新闻,并列为榜首。

1997年,袁隆平发表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重要论文1998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第18届国际遗传学大会上和9月在埃及开罗召开的第19届国际水稻会议上,袁隆平发言:由于采取了形态改良与杂种优势利用有机结合的技术路线,中国在培育超级稻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

经过中国许多科学家10多年的协作研究,目前技术上的难题已基本解决袁隆平预计,亚种间超级杂交稻将在近几年内应用于生产,并将在下世纪初大面积生产中发挥巨大的增产作用有人统计过,由于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开辟了粮食大幅度增产的新途径,大面积的推广给我国水稻生产带来了一次飞跃,杂交稻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自给自足难题做出了重大贡献。

1976年──1999年,全国累计推广杂交水稻35亿多亩,增产稻谷3500亿千克近年来,全国杂交水稻年种植2.3亿亩左右,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6000万人口1997年,袁隆平提出了超级杂交稻选育的指标、株型模式和技术路线,选育出一批具有超高产潜力、米质优良的亚种间苗头组合,其中江苏农科院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选育的两个组合在1999年大面积示范中,共有14个百亩片和1个千亩片亩产700千克以上,达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产量指标;小面积最高产量达每亩1139千克(每公顷日产107.4千克),达到了日产量100千克/公顷的超级稻产量指标。

如果按年推广2亿亩计,年增粮食可养活7000多万人口袁隆平对我说,这是对看上去表情显得十分深沉的美国经济学家布朗“未来谁来养活中国”疑问的有说服力的回答美国学者唐·帕尔伯格在他《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一书中写道:袁隆平使“饥饿的威胁在退却,袁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

1998年,经权威的资产评估所评估,“袁隆平品牌”无形资产价值1000亿元在各国水稻科研工作者心目中,位于长沙马坡岭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成为“麦加”那样的圣地近十几年来,杂交水稻不断走向世界,已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种推广,这项技术是我国转让给美国的第一项农业科技专利。

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科学家之一,他正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的兴起欣赏:1.喜看稻菽千重浪这个题目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山》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2.本篇通讯全面地记叙了杰出的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优秀事迹和重大成果,他志向高远,开拓奉献,品格高尚,富有创新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值得我们好好学习3.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

①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②1960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④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坚持真理,实事求是)⑤1993年袁隆平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坚持真理,实事求是)⑥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⑦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4.这篇人物通讯的叙事手法有什么特点?请找出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①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

②以记叙为主,加以描写、议论、说明,形式活泼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是:“这位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的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5.引申思考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你认为本单元新闻中的人物,都是“中国的脊梁”吗?请说说理由------邓小平、杨利伟、袁隆平都是“中国的脊梁”理由是:① 志向高远,开拓奉献,品格高尚② 在各自的领域里,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③ 在各自的领域里,均具有杰出的才华、创新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阅读下面的课文,并根据事物的因果关系和先后顺序进行整理和压缩,把主要意思用两个复句表达出来6.阅读下面的课文,并根据事物的因果关系和先后顺序进行整理和压缩,把主要意思用两个复句表达出来。

1.袁隆平对这蔸奇特的稻禾精心照顾,收获时对其种子进行了观察分析,根据遗传学的分离定律,断定这株去年发现的稻禾,是“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2.袁隆平经过反复计算,发现了真理,认定:只要探索出“天然杂交稻”的生长规律,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稻,从而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

新闻欣赏基础知识及鉴赏方式一、鉴赏角度1.增强新闻的真实性(真实再现)2.增强新闻的形象性(如见其人)3.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如临其境)4.增强新闻的深刻性(思想主题)5.凸显新闻人物特点(人物性格)二、表达方式

1.写人描写一位老人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这几百亩试验田他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不时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接着挽起裤腿走下了稻田【答案】这两句话,通过一系列细微的动作,活灵活现地刻画出了袁隆平这位农业科学家、“泥腿子院士”深入实践的独特形象,从而有力地突出了“实践出真知”的中心。

写人细节:细节内容+人物姓名+人物性格+形象类型+表现主题2.场面描写6时左右,有人喊起来:“看,天上有颗星在飞!”搜救人员纷纷下车,在-4℃旷野上抬头仰望只见一颗明亮的“流星”正从月亮边划过一位技术人员告诉记者:“这是与返回舱分离后的轨道舱在运行,减速制动后的返回舱马上就要进入大气层了!” 6时07分,一团火球在西南方的天空向我们飞近,那是进入稠密大气层的返回舱,正在与大气摩擦燃烧中飞来。

6时12分,空中传来“嘭”的一声震响,表明面积达1200平方米的主降落伞已打开人们更加急切地向空中眺望“来了,来了!在那儿!”6时17分,一个黑点在已泛出曙光的东方天空出现,并且越来越大“杨利伟回来啦!”大家旋即跳上车,向返回舱飘落的方向追去。

降落伞悬挂着返回舱,在我们的车头前缓缓飘落记者抬腕看表,正是6时23分──《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赏析】这篇作品真实地记录了飞船成功着陆的历史瞬间,生动、细致、准确地描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很好地烘托了飞船着陆瞬间的现场气氛。

这些精彩的场面细节,把我们带进飞船归来的现场伴随着记者现场描写的推进,我们也经历了从凝神屏息以待到飞船成功着陆时的欢呼雀跃大量精彩的场面细节,使整篇报道更加厚实丰盈,引人入胜,令人叫绝句式:通过对……等的描写,传神地写出在场人…… 的心情,烘托了一种……的现场气氛,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现场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真实性和感染力都很强真实地反映了……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倾向题型类解:1.分析新闻内容的真实性2.把握新闻语言的准确性3.探索新闻结构的合理性4.领会新闻材料的详略性5.体会新闻标题的艺术性6.评价新闻技巧的巧妙性 7.筛选整合新闻的信息要点8.鉴赏新闻构思的独特性9.探究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10.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

1.把握新闻语言的真实性例:昨天晚上7点多钟,记者乘坐采访车赶到南澳镇此时,一阵紧过一阵的狂风裹挟着海水,不断向镇区刮来尽管天已漆黑,但是大海上滔天的白浪依然清晰可辩在港湾里避风的渔排随着浪头上下摇晃,随时有倾覆的危险。

晚上8点一过,风力明显加大记者乘坐的采访车一停下来,车身就被大风刮得剧烈抖动海水被接近10级的大风卷集着,疯狂地“扑“上防波堤,形成一阵充斥着咸味的暴风雨南澳镇门朝大海的店面几乎全部大量进水,积水没过脚面。

晚上8点04分,南澳全镇停电 ——《南澳:“风眼”里经受冲击》节选题目:本文作者是如何突出真实性的?思考角度归纳:采访过程 现场情形 人称选择 描写作用 数据运用参考答案:一是根据采访经过突出真实性;二是根据对新闻现场的客观反映突出真实性;三是根据准确的数据突出真实性。

2. 探索新闻结构的准确性 例:新“哥德堡”与“哥德堡”一号在形状、结构、大小上基本相同,但新“哥德堡”的内脏却设置有高科技设备,它完全具备了现代远洋航海安全的要求瑞典“哥德堡”号官方网站充满了对“哥德堡”号的溢美之辞:“这一工程是传统造船工艺和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继承了18世纪的高超手工工艺。

任何人在海上见到了升起全帆航行的‘哥德堡’号,都看不出她和历史上的古帆船有任何区别”2005年10月,一艘18世纪的古船再次扬帆远航了——《复活的“歌德堡”号到了广州》节选 题目:作者称新“歌德堡”号为“复活的歌德堡”号,是否准确?

答题思路点拨:从表现形象特点 从表现形象变化 从前后内容联系 从新闻传达感情参考答案:非常贴切“复活”两字使历史与现实、沉船与新船很自然的勾连起来了;同时也是对文中“形状、结构、大小基本一致”的应证,很好的表现了瑞典人的航海梦想与行动激情。

3.探索新闻结构的合理性例.记者:您正在筹备下一部武侠片,那您是否会将《英雄》中的经验教训全带到下部片中去?张:其实不能光拿《英雄》来说,我每拍一部片都会总结,我自己总结比媒体早得多,一般是剪完或看完拷贝就开始总结,我肯定是希望总结好的经验,每一部都能提高,但有这样的心也不一定做得到,有时自己认为做到提高了,和别人看你是两个标准,我很坦率地说,到今天我不是用别人的眼光来判断自己,而是用自己的眼光判断自己,我只要尽量客观严格要求就没问题,只靠别人评价就会失去个性,众说纷纭该听谁的呢?我相信任何一个导演都不会听别人说来改变,创作最宝贵的是个人角度,评价往往是他人角度。

《奥斯卡决胜之前接受采访 张艺谋:得失平常心》题目:张艺谋说完最后一段话后,记者没有作任何评论就结束了采访,你认为有没有必要评论一下?如果不必要,请说明理由如果必要,请说明理由并说一说你准备如何评论评论方法:基本肯定张艺谋的观点,对他坚持自己个性的做法表示欣赏,同时委婉地指出其实有一些评论如果合理参考还是有好处的。

能否深化主题的角度思考,结构是否完整的角度思考,群众能否想到的角度思考评论时关键有两点一:注意说话的度,二:注意说话的语气,态度要真诚参考答案:(1)不必要,理由如下:张艺谋这一段话有两层主要意思,一层是每拍一部电影他都会总结提高;二层是不用别人的眼光来判断自己,而是用自己的眼光来判断自己,只靠别人评价就会失去个性。

这两点都不好评论,第一点要评论就必须举例证明,就会使访谈结尾显得臃肿、偏离主题,第二点要评论就涉及到一个对与错的问题,无论记者同不同意张的看法都不好评说,因为张的观点有一些绝对,如果同意,显得不是发自内心,说不同意则可能引起对方的不愉快。

所以记者至此访谈的目的均已达到,没必要在这个问题上纠缠,适时收尾正是一种智慧,再评论下去则可能画蛇添足(2)有必要,理由是:张艺谋兴致勃勃讲的自己关于电影的观点却没有得到回应,显得记者不够礼貌;张艺谋的观点确实有一些绝对的成分,有必要指出来,给读者一定的阅读关注指导。

4.领会新闻材料的详略性 例.前不久,国内一家专搞环境研究的权威机构,经过一番研究竟然能得出一个“科学结论”:中国城市环境污染不是由汽车造成的,而是由自行车造成的当这个凡有点常识的人都不敢相信的“科研成果”公诸于世时,立即遭到了各方的质疑。

很快,有报道“揭开了盖子”———原来,这个环境研究课题是由一家汽车公司赞助的!此外,在“苏丹红”“雀巢奶粉”事件风波中,专家的表现忽左忽右,有位学者竟抛出了“一支烟就含多少苏丹红”的袒护之辞《警惕“专家观点”成为“利益俘虏”》节选。

题目:文中列举了某些专家学者成为利益俘虏的所言所行,这些事例是否有堆砌之嫌?点拨:从不同的角度思考 从层进的角度思考 从视野的角度思考参考答案:并无堆砌之嫌疑所举事例的性质越来越严重;社会影响越来越恶劣;讽刺意味越来越浓。

5.体会新闻标题的艺术性例.“吴××,你知道吗?自从我第一天看见你,就被你深深地吸引虽然你不很帅,也很爱逞能,但我心中还是很喜欢你你的性格和言行,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但后来,我从别的女生口里得知你甚至‘两天换一个女朋友’时,我很震惊。

虽然我很想找你谈话,但却很害怕别的女生会骂我我哭了一个星期……”这篇题为“一个爱吴××的女生的告白”,来自百度广州某重点小学的贴吧,作者署名为“爱的泪太苦”紧随其后的是一条写着“你有病!”的回帖《人前我是乖乖仔 一上贴吧就爆粗》节选。

新闻的标题被喻为新闻的“眼睛”,标题是否精彩,直接关系到能否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试析本文标题发妙处点拨:新闻标题的表达技巧 新闻标题对新闻主题 新闻标题对吸引读者 新闻标题对表达观点感情 新闻标题对群众获取信息。

参考答案:这一标题巧妙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人前”与“上贴吧”、“乖乖仔”与“粗暴”形成鲜明的对比,高度概括了新闻的重要内容,语言简练而且形象生动6. 评价新闻技巧的巧妙性例.连续3-4天的高温使得各大家电空调商场再度人满为患,而在这种天气带来的商机面前,各大商家的表现和取得的效果也截然不同。

苏宁在空调行业强大的销售能力和遍布全国的销售体系第一波,抓住了各大空调厂商06年最后的促销资源,30万台空调尾货清仓甩卖,价格优势明显,而自营的售后服务力量也保证了满足市场的需求与此同时,市场反映能力较弱的商家则货源严重吃紧,采取服务外包、在淡季减少了服务安装量的商家则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商机的流失。

苏宁强大的自营服务能力使空调再次成为苏宁大战初战告捷的利器《苏宁秋季大会战初战告捷》这则新闻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点拨:对表现新闻人物特点的作用 对表现新闻主题的作用 对表现新闻群众接受的作用参考答案:主要采用了衬托手法。

突出了主体(苏宁集团)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商业运作能力 7.筛选整合新闻的信息要点例.某知名IT公司的刘先生说,自己上小学六年级的女儿从小就喜欢电脑,也喜欢上网他是一次无意间看到自己女儿在这个论坛上灌水时发现这种论坛的。

看了这些帖子后,他大吃一惊,由于在百度开个贴吧很容易,而且上去贴帖子的人都是匿名的,所以很多小学生和中学生可以很自由地建立这种论坛虽然现在的孩子懂得多,想得多,但对很多都只是一知半解不少孩子看到别人在贴吧上写的暗恋故事、情感经历,觉得很浪漫、很美,就有样学样,或者想入非非。

贴吧上的内容鱼龙混杂,孩子缺乏分辨能力,很容易学坏广州市南方医院心理科主任洪军说,早恋、暗恋之类的话题,孩子们都会因为好奇私下讨论,但是贴吧容易使孩子过多关注这类问题,当孩子在世界观和人生观上都接受了早恋这类东西,而在现实中又不能发泄出来,容易形成巨大反差,就有可能造成孩子性格扭曲。

今年读六年级的小亮说,由于平时学习压力大,在学校里又要遵守这样那样的规矩,很多孩子把在贴吧发帖子看作是一种发泄渠道而且,很多平时不敢骂的人在网络也敢骂了,“毕竟在这个吧里不会有人查出你是谁” 《人前我是乖乖仔 一上贴吧就爆粗》节选。

贴吧现象引起了社会个方面的关注,请根据新闻的内容分别筛选整合出家长、心理专家以及孩子们对这一现象所持的主要态度点拨:1、看清题目明确筛选要求2、理解层次把握新闻要点3、根据题目筛选相关信息参考答案:家长担心孩子学坏,禁止他们上贴吧;心理专家认为孩子常上贴吧发泄,易性格扭曲;孩子们认为压力太大,上贴吧可以发泄不满。

8.鉴赏新闻构思的独特性例.创业艰难戈壁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沙袭人,令人无处藏身那几年,国家处在困难时期,粮食不够吃,官兵们就打沙枣、挖骆驼刺充饥这里自然环境异常恶劣:发射场区空气含氧量只有百分之十六;冬季严寒,最低气温零下32摄氏度,夏季酷暑,最高气温42摄氏度,地表温度最高达58摄氏度……官兵们就像胡杨一样,顽强挺立在大漠戈壁之中。

从成功发射第一枚近程导弹到成功发射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从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成功发射第一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从成功发射第一艘试验飞船到成功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47年的艰巨历程中,他们用赤诚和智慧,创造了我国国防科技和航天事业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十三个第一”。

功铸九天的部队,永远的胡杨林! 《大漠英雄——记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节选题目:文章以“大漠英雄”为题,而这一部分为什么要写“永远的胡杨林”?点拨:1、抓对比点,分析相反内容的内在联系2、抓相似点,分析物人之间的相似之处3、抓相关点,分析事物之意的内在联系

参考答案:胡杨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杨树品种它们不畏恶劣环境,顽强挺立在大漠戈壁之中,生生不息,有“生长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之说在异常恶劣的自然环境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的官兵们就像胡杨一样,顽强挺立在大漠戈壁之中。

写“永远的胡杨林”,是对“大漠英雄”精神品质的形象赞颂,非常巧妙独特9.探究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例.面对围歼,最初踌躇满志,吆喝着“博客网”2006年盈利上市,并计划用3年时间赶超新浪的方兴东,语气明显平和了许多:“‘博客网’的上市,我们现在不会这么着急。

2006年的盈利目标,我们还要努力”没有大型网站运营经验的方兴东,坦言自己不懂管理,已经把“博客网”放手交给自己的团队他在互联网的路上,一边前行着,一边放弃着,而放弃是为了在前行中更好地调整和进步游走在学者和商人之间,如何准确找到定位还是要依靠他自己,这个勤奋的互联网青年,有自己衡量成功的标准。

《“博客之父”方兴东》节选结合文本说说方兴东是如何前行,如何放弃的,他的这些经历对你有什么启发呢?结合现实谈谈自己的感想点拨:1、概述相关事实2、分析人物精神3、阐发所受启发参考答案:方兴东的“前行”:他从互联网评论家转型为颇有成就的IT业商人,这是他能力品质和事业财富的提升,他失去了评论家的客观中立的立场和高调张扬的态度,而这对于商人来说是更大的智慧。

他的“放弃”:人的一生实际就是一个不断前行和不断放弃的过程,就比如我们现在专注于高考,就必须放弃一些个人的兴趣与爱好,这没有什么可惜的,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知道选择什么,放弃什么10.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

例.“我决不会让儿子上这样无聊的论坛”医生孙小姐说她的儿子小方今年读初一,平时孙小姐对儿子上网看得比较严,小方一般在休息时间玩玩赛车之类的竞技游戏,以及上与学习相关的网站,一般时间都不会太长不过,当孙小姐在记者介绍下看完贴吧里的帖子后有点吃惊,她说,决不会让儿子上这样的网站。

其实贴吧上的话题在她的意料之中,很多成年人在青少年时代都有类似的想法和好奇不过,把孩子私下里想的问题正大光明地搬到网络,并用不理智的言论来讨论就不妥当了孩子们天天都在上面讨论这些无聊的问题很浪费时间,而且孩子的判断力和自控能力都很差,如果经常上这样的论坛,说出口或不用正常的方式讨论问题,会产生不良影响。

《人前我是乖乖仔 一上贴吧就爆粗》节选问题探讨:这则新闻报道以后,有读者认为在贴吧上“爆粗”的行为只是“说说而已”,并不代表什么,因此“不要太紧张”;甚至还有人认为,现在的网络就像公共厕所,什么脏东西都可以往里面发泄,小孩子有不平事,利用网络这件利器,敲敲键盘就行,着实堪忧!对此,请结合新闻内容谈谈你的主要观点。

参考答案:本人觉得要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家长平时忙于工作,而漠视了对孩子的关心和关爱,孩子无法在感情上得到父母和家庭的满足,就容易使注意力转向贴吧、网络游戏因此家长应该冷静下来,多跟孩子沟通,排解孩子的心结,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让我们的“未来”充满阳光!。

思路点拨:分析新闻的社会价值,应从哪着力思考?(1)结合新闻事实本身所具有的价值:重要性影响力新鲜程度(2)结合读者阅读新闻后的受益程度:新闻所引起的社会效果来思考(3)结合新闻的主题来思考(4)结合新闻的写法来思考。

如何安排详略的?反复强调了什么?细节部分有什么作用?背景有什么作用?)通讯◎通讯的定义 是以叙述描写为主,兼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及时具体地报道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人物、事件、工作经验、地方风貌等的一种新闻体裁。

◎通讯的分类 一:人物通讯:以通讯的形式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反映其具有代表性行为、事迹和生活,再现其精神境界、人生轨迹和生存状态,人物的性格,从而达到或教育启迪,或监督批判、警示社会的目的的通讯 二:事件通讯:是以极具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为报道对象的通讯。

三:风貌通讯:以报道一方一地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特别是新成就、新变化为基本内容的通讯多是围绕一个主题,选择某地区、某系统、某单位的新鲜事消息和通讯的相同之处:真实性,时效性,受众性第一、都要有一件真实的事情,即都要遵循真实性的原理 。

第二、这件事必须是新发生的,新鲜的第三、这件事必须有足够的受众,有传播价值 消 息通 讯所记人数和事件数一事一报可以是一人一事,也可以是多人多事结 构有一定格式,由五部分组成: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

跟一般散文相似,不拘一格表达和语言主要用记叙,少用描写,几乎不用抒情议论,语言准确鲜明,简洁通俗常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也很常用写作技巧极少用各种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凝重朴实)大量使用各种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生动活泼)

时效性内容单纯,篇幅短小,时效性极强内容丰富,篇幅较长,不如消息迅速及时新闻特写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断,通过多种表现手法做具有强烈视觉及情感效果的着力刻画,使其产生立体感。

1.集中、突出地表现新闻事实和主题 2.生动而集中地再现场景与人物 3.渲染与烘托气氛,形成视觉——神经——情感——思维的感应过程 4.透视全局镜头感,现场感,透视感 镜头感特写,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摄影或者电影中特写镜头的表现方法,因此它在文体结构与形态上表现出了一种文字镜头的美。

A.巧妙的“截取”与其他新闻文体相比较,特写更注重或者说更讲究角度的切入相对于一个完整的新闻事实,它所再现的只是其中的一个片段、一个切面、一个瞬间、甚至一个细节,不可贪大求全B.适当的“放大”特写,即摄影中“放大了的近景”。

因此,它对所截取的新闻事实进行再现时,与其他新闻文体的另一个区别在于,它要把这个事实所包含的内容,立体化地表现出来,对其局部要放大,要细化,以加强视觉和艺术效果透视感指特写比其他新闻文体更强调“以小见大”的传播效果。

它不是为了描写而描写目的是把新闻事实“镜头化”了以后,对读者产生更强的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更深入细致地体味其中的神韵与精髓它虽然摄取与描写的只是新闻事实的一个片段、一个剖面,但这个片段、这个剖面,应该具备透视全局性或者本质性内容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特写对选材要求很高,只有找到典型的、有特征的、新闻价值高的横断面,有较强的内在张力的新闻事实,才能写好特写,才能达到“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目的。

现场感与其他新闻文体相比,特写一定是来自现场的报道,作者一定要在现场采访,他必须是新闻事实或被采访人的现场目击者这一点也同摄影记者抓拍新闻特写镜头一样,不同的只是他们用的是照相机,而文字记者用的是手中的笔。

现场感的另一个特点,表现在特写的写作要历历如绘,要情景交融,在很多情况下,记者是将目击式和感受式结合在一起写,以便给读者造成从视觉到情感的强烈冲击与感应新闻评论针对社会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或人们思想中的突出问题,在新闻媒体上发表的具有一定倾向的言论,是新闻传播媒体发布的各种评论的总称。

如社论(所针对的事件具有全局意义、普遍意义具有宏观性、权威性)、评论员文章、记者述评、短评、编者按、思想评论等 新闻评论的特点: 1、具有新闻性,它是就社会当前或新近发生的事实或社会中的问题进行评论,所以要讲究时效性,常常以新闻事件为由头,以事实和道理为依托展开思想,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和教益。

2、具有信息性,包括评论所传播的事物自在信息,评论所揭示的事物本质信息,评论所达到的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政策方面的信息,反馈一定的受众信息 3、具有现实性,评论应从社会现实出发,起到正确、健康的现实导向作用。

4、具有政论性,它直接反映评论主体的宣传意图、政治倾向、思想观点,因此阐明立场,表明观点,明确政治方向 5、具有群众性,要求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严格掌握界限和是非标准,力戒片面和绝对化。

6、具有说理性,新闻评论是针对现实问题,阐述解决现实问题的道理 新闻评论以议论为主,要求论点准确,论据充分,论证有逻辑性进一步总结:作为新课标指导下的高考选考题型的重要组成元素,新闻以其真实性、时效性及与现实生活结合的紧密性而备受命题人青睐。

考生要想在这方面有所突破,除充分了解三个考查点(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外,还应掌握一定的阅读解题技巧,以获事半功倍之效一、 分析新闻内容的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为突出这种真实性,写作者往往会从三方面考量:一是使用准确数据,二是客观反映新闻现场,三是还原采访经过。

明乎此,考生即可较好的解答该类题型如《专题训练用书》第153页《买楼定金也刷卡》的提问 “这则消息行文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和《系统复习用书》第168页《歌声传出难民营》的第一题就是考查学生对新闻材料真实性及其作用的理解。

二、 研究新闻主体的时效性  新闻报导讲究事实主体的时效性,而及时的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正是纪实类作品价值之所在众所周知,记者总是抢先以真、短、快的方式告知受众第一手有价值的事实,那么包括考生在内的受众也要能及时发现相关事件、人物的社会意义和影响,迅速捕捉基本信息并作出自己的判断与评价。

《语文月刊》2008年1-2期“模拟试题(三)”选考文本《与罗中立对话》的问题“哪个访题最具新闻价值”答案中将该访谈的时效性放在了首位,而2007年广州会考题《赤几授予广东医生银质勋章》的最后一问也重点探讨了这个问题。

三、 体会新闻凸显的时代精神  任何一则新闻都负载着贴合生活实际、紧扣时代脉搏的特殊使命,考纲又把“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与“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分别纳入能力层级E和F,足见考生在考试答题时对时代特点葆有高度敏感、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的重要性。

《专题训练用书》第148页《一老人在街头摔倒》阅读探究点“四则报道非常形象地反映了不同的社会形态”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再如“金鸡蛋”70页《当代毕升》文本阅读第三问,答好此题的考生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公众意识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四、 把握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因为“让事实说话”是所有新闻工作者遵循的基本规则,所以新闻语言多客观叙述、极少主观评论,这就对新闻语言的准确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考生若在答题时把握了所给对象的基本特征和含义,注意了遣词造句上的准确精炼性,则极易夺得高分。

2007年新考纲调研卷( B)《银牌,重似金牌》中设置的这样一道题“标题表达有失准确,你怎样看”,“金鸡蛋”80页《易中天现象解读》提出的“解释‘平民学者’”的问题,即可经由此途径得到确切解答五、 了解新闻手法的巧妙性

  新闻虽属实用文体,但也少不了多样化的表现手法特别是访谈与通讯,离不开巧妙的艺术技巧,比如提问方式和细节描写就涉及相当程度的智慧只不过相比文学作品,其手法运用显得隐蔽一些,需要考生自己去发现和分析,从而根据文章特点迅速找到该手法的“藏身点”,进行内容与表达效果上的剖析。

2007年广州一模卷《中国天然气之父》第二题“你认为本文提问质量如何”,《当代毕升》(出处同前)第二题“简析本通讯细节描写特色”,就带给考生不少启示六、 领会新闻材料的详细处理  无论什么文体,丰富的材料都是血肉,但并不意味着一味堆砌或零散分布是好事,以真、短、快见长的新闻更不例外:在材料的详略得当与谋篇布局的缜密有序上下足了工夫。

怎样摆好详略位置才能让文章视野更开阔、问题更具普遍意义、大众更易关注和接受,这是新闻工作者与考生必须共同思考的问题文本《银牌,重似金牌》(出处同前)最后一问“为何详写失败而略写成功”极具代表性  总之,做好考场新闻阅读题,关键是抓事实,并且要有一双分清材料主次、发现新闻价值、挖掘手法妙处、探究文本功用的慧眼。

亲爱的读者们,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文。如果您对本文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随时联系我。我非常乐意与您交流。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大众 新闻26610